南海祈福 龙腾盛世——中华龙舟赛万宁站
从万宁市东山岭东瞰,有一海滨泻湖,宛若一面明镜,镶嵌在南海沿岸海滨,人称“中国第一大泻湖”,这就是万宁小海。
为了祭海神,祈求海龙王赐予捕捞好收成,并庇佑渔民出海平安归来,自宋朝开始,万宁市小海周边的村庄就保留着每年赛龙舟的传统。
海南黎族中的百越人,喜欢在身体上纹上蛟龙图案,寓意为倘若不小心落入水中,海中蛟龙见了文身,认为是同族便不会伤害他们。
万宁市有两条龙,一条是出自万城镇西门社区的西门青龙,另一条是出自万城镇宾王村的宾王红龙,相传西门青龙为龙母,宾王红龙为龙公,两条龙一雌一雄,一青一红。无论是关于青龙还是红龙,已经延续着几百年来甚至更长时间,承载着万宁人对龙的崇拜与敬重。
“二月二,龙抬头”,民间传说,每逢这一天,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蛰伏一年的龙正是在这一天开始活动的,以后雨水也多了起来。
这一天人们的食物都为龙身之物,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面饼(烙饼)叫吃“龙鳞”;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而在我们万宁,吃后安粉,叫吃“龙须”; 据《万宁志》记载,后安粉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最早发源于宋代。每年二月初二这天便是代表吉祥福瑞的龙须粉。
关于宾王红龙,相传很久以前,宾王村连年干旱,村民建坛求雨,忽见南海上云雾翻腾,一条红龙跃出海面,乘祥云直奔滇池,在那里,捕玉蚌,取珍珠,返回万宁后降雨救灾,并把珍珠献给人间,得红珠者高中状元,得白珠者富贵荣身。在万宁,有这样一幅对联:吸南海碧波呈瑞气,捕滇池宝珠献人间。此后村民以龙为吉祥物开展民间文艺活动,拜贺吉祥,除邪扶正,久而久之,年年如此,舞龙便也成了万宁的习俗。
万宁有四大主要河流:太阳、龙滚、龙首和龙尾河,太阳是光明和生命的象征,在古代同时暗寓着至高无上的皇权,而龙在古代便是帝王的象征,从河流的名称似乎可以看出,太阳与龙在万宁人心中的份量。
在万城镇西门社区,人们对于龙的尊崇极其线岁的陈正平老人说,原来每年春节前只要扎龙的龙鼓一响,村里的妇女就会放下手中的活,带着针线来到固定的地点,缝制龙布。舞龙时节,只要龙鼓一响,村里的男丁聚集在婆祖庙前,各就各位,80多米长的龙转眼间由卧龙变飞龙。在舞龙期间,只要龙鼓一停,妇女们就会带着针线,检查龙身,只要稍稍有损坏的地方,马上缝补起来。
如今,缝龙布,扎龙身,舞龙都由专人来做,等龙扎好,就要带到流经万城的太阳河边去喝水,取意为:取天上甘露之水,地下泉脉之水,大海翻腾之水,江河奔腾之水,神水福水,下水显灵。相传只有龙喝水之后才会显灵,才会保佑风调雨顺,保佑人们幸福平安。
喝水结束后,两条龙就要到万宁各座庙宇去拜神,拜神结束后到各自的庙宇去休息,青龙到西门的婆祖庙,红龙到宾王村的萧公祠“休息”。
据《万宁志》记载,后安粉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最早发源于宋代。相传后安镇物产丰富,有一闯荡江湖的恶徒到后安逞凶作恶,老百姓深受其害。后来,后安镇上一名武功超群的青年挺身而出,带领大伙把这恶徒赶跑了。有位年方16岁的姑娘,爱上了这位小伙子,就精心挑选了特产海鲜,熬制了粉条汤,答谢这位青年,以示爱意。
后安粉汤底的制作,简单来说是用猪骨、粉肠、大肠、猪内脏等熬成的,配料有炸虾米、鸭蛋等。但具体的配方,主人一般不会告诉你,各家有各家的味道,主传秘方人家都会自己留着的。后安粉条,取当地特产的优质灿米用手工石磨磨成米粉,调成粉糊后用蒸盘烫成粉皮。有了汤底和粉条,基本就完成了后安粉。
将粉条和葱花,加上一个鸭蛋,配与猪肚,大肠,小肠等等,再注入滚烫浓香的后安汤,一碗千里飘香的后安粉就制作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