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绿色水经济发展》白皮书发布 全省水经济产业规模累计超过1万亿元
(记者 麦锦婷) 8月15日,广东省新闻办举行《广东省绿色水经济发展》白皮书新闻发布会,《广东省绿色水经济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并向社会全文公开。广东省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广东省水利厅副厅长、广东省水经济促进会会长陈仁著作主发布,江门市人民政府、佛山市河长制办公室、广东省水经济促进会有关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关心的问题。
水经济是围绕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及水域岸线空间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而开展的各类经济活动的总和。绿色水经济是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而逐步形成的水经济新形态,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高等特点。
截至2024年底,水经济试点主要任务顺利完成,累计投资约120亿元,广东全省还谋划了总投资1000多亿元的储备项目,绿色水经济受到市场青睐,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经评估,广东省水经济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在系统梳理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白皮书》提炼形成了六种绿色水经济发展模式。
水城融合发展模式是以水脉重塑城脉,协同联动生态廊道优化、生产动能更新、生活场景焕新等,推动河湖水系与城市功能深度互嵌,实现“以水兴城、水城共荣”,如佛山市以西江、北江为主轴构建发展廊道,促进沿岸产业、航运、文旅等资源整合,探索沿江发展路径。
特色产业驱动模式是以区域产业为基础,精准定位水域岸线资源特色,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拓展功能融合,形成差异化产业发展优势,实现“优化整合、产业升级”,如广州南沙粤港澳大湾区水上运动基地以水上运动为主题,延伸水上运动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链条。
工程盘活利用模式是以水库、水闸、小水电及堤防等水利基础设施为载体,通过景观营造、业态融合、文化挖掘等综合措施,盘活资产、打造品牌,进而反哺水利基础设施运行管护,实现“盘活存量、反哺治水”,如广州市天人山水大地艺术园项目充分利用沙溪水库资源优势,打造集艺术、体育、教育、康养、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度假胜地。
生态保护开发模式是以生态保护为导向,通过环境治理、创新机制等,培育特色生态产业,实现“护水生金、以金养水”,如江门市青年水库源林生态乐园项目创新政企合作模式,实施库区生态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及后期旅游开发,水库水质从Ⅳ类以下提升到Ⅲ类以上。
优质资源增值模式是利用湖库优质水资源,开发矿泉水、直饮水、即饮茶等优质水产品,开辟医药用水、功能饮料等新赛道,培育一批区域知名水品牌,打造天然饮用水公共品牌和产业集群,实现“优水优用、生态溢价”,如河源市万绿湖水产业园区吸引农夫山泉、华润怡宝等头部企业落户,培育东源正能量、龙川霍山矿泉水等本土品牌,推动项目集聚和产业链延伸。
文旅品牌赋能模式是以文化旅游为核心,在滨水空间设计中植入文化基因、活化历史建筑,营造文化体验、亲水休闲、夜间经济等特色消费场景,打造具有鲜明滨水特征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品牌,实现“以水兴旅、水旅共赢”,如佛山市三水区白坭文创特色小镇项目依托西江碧道,将水工程与水文化相结合,改造沿线泵站,挖掘龙舟、漆艺等文化符号,打造特色文创产业集群。
据介绍,发展绿色水经济是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释放内需潜力的重要抓手。绿色水经济一头连着消费提质升级,一头连着投资扩容增效。从消费看,优质水生态产品与服务供给不断增加,创造了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涉水消费新需求。绿色水经济通过培育“水+旅游”“水+体育”等消费新场景,将释放大量消费潜力。从投资看,适应涉水消费升级的需求和趋势,绿色水经济将促成一批有利润回报、能保值增值的投资项目,充分激发民间投资动力,促进大量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有助于形成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把内需潜力转化为发展实绩。
《白皮书》由广东省河长制办公室组织编制,共五章,包括发展背景、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成效、未来展望,系统总结了“1364”广东绿色水经济发展路径(锚定“1个目标”、做好“3个统筹”、形成“6种发展模式”、取得“4项成效”),科学指导广东各地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大力度推进绿色水经济健康发展,让“点水成金、绿色兴粤”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