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技艺传承龙舟制作工艺大揭密!
在端午假期里,不知道大家除了吃粽子之外,有没有去东莞的望牛墩、中堂、道滘等水乡片区观看龙舟比赛呢?
在东莞32个镇街,龙舟制作最出名的就是中堂了,中堂龙舟制作已有上百年历史。在东莞,九成以上的龙舟出自中堂镇的斗朗、马沥、东向3个村。其中,斗朗村制作龙舟的历史最为悠久,口碑最为响亮。
中堂制作的龙舟主要是“大头龙”。“大头龙”龙头高高跷起,气宇轩昂,形似柳叶。长28.5米,28排座共56个划手。东江流域的东莞、增城和博罗诸地的龙舟均为“大头龙”。
龙舟的结构分为龙头、龙尾、龙骨、龙肠、冚板诸部分;活动部分则有木桡、龙梢、龙船鼓、双铜锣、龙棍及龙旗等饰物。
龙舟制作的工艺流程为:选龙骨 (主要选垂直的大杉树做底骨) —起底(钉蝴蝶底,起蝴蝶底)—起水(拗弯龙骨,呈流线型)—打水平(中线定位,平衡蝴蝶底)—转水(安装挡水板)—做大旁—做横挡(舟排骨)—做坐板—安龙肠—加固中肠(坐位与龙肠用竹片加固)—上桐油灰(板与板之间缝隙加固,防漏水)—刨光—涂清漆(使舟光滑)—制作安装龙头—安装尾舵。一条龙舟制作时间为6—7天。
龙舟制作用材在民国之前用料主要是格木,为进口木料(缅甸、泰国、越南居多),材质坚固耐用,但船身重,舟行时阻力自然大;从民国以后到20世纪末近,用料主要是松木,船身已减轻,船速有所提高。近十多年来,船板用料已是杉木。杉木不及松木耐力,但重量轻,成舟吃水浅,舟速快。
在几百年的龙舟制造过程中,经历了手工制作和机械化制作两个时期。手工时期,开板、刨料等重体力工序,只能靠人手,劳累繁重;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体力繁重的工序已为电动器具所代劳了;以前龙舟用料尺寸,师傅全凭经验和记忆,到上世纪90年代,新型的龙舟厂从设计到数字库,已使用电脑。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做龙舟成为当时最受村民欢迎的副业,那个时候流行着“造舟的富过做船的,做船的富过种田的”的说法。
近年来,龙舟制造业面临着诸多严峻考验。不少龙舟制作师傅转行另谋生计,制船“后继乏人”,没有年轻人愿意俯身工棚传承这项传统工艺,龙舟制作也陷入青黄不接的局面。年轻村民宁愿去工厂打工挣钱,也不愿意学制作龙舟。另外, 造龙舟受季节影响,收入不受保障等原因,也让年轻人不敢涉足。
民国时期,有一天有一个买主到斗朗村重金求船,坦言要次日交货,当天夜晚,斗朗村紧急召集所有龙舟制作师傅(当时没有专门的龙舟制造厂,造船师傅聚 合视生意而定),分工合作、分秒不怠,彻夜不眠,第二天就交了船,那只船日后多次夺冠,被称作‘过天星’(快如流星的意思)。斗朗一夜装一条龙船成为中堂造龙舟的典范,流传至今。